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当前快播:【思政引领】市场换技术(张美汐 整理)

2023-05-20 03:02:04        来源:   哔哩哔哩

市场换技术下“引进来”战略成功实现技术突破

一、“市场换技术”现状分析


(相关资料图)

“市场换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利用本国市场潜力招商引资,希望通过让渡国内市场以换取或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一项发展政策。国外企业扩张利润的需求和国内企业提高生产率的需求为双方创造了互利共赢的机会,理论上能够实现发展中国家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的夙愿。

通过搜集中国装备制造业数据,实证探究外资进入的“引进来”战略对行业自主创新是否具有正向影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实施“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四个行业而言:汽车制造业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两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与外资进入有关。其中,汽车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国确实在汽车行业用“市场”换来了“技术”,运输设备制造业其自主创新能力与出口负相关、与外资进入正相关。

针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国自主研发水平正在迅速提高,现阶段外资进入对于国内通信行业的发展起到一种抑制的影响。针对专用设备制造业这种劳动非技术密集型,其影响因素主要是行业规模与行业盈利能力,而并非引进外资与出口。中国应当适当转换思路,对这两种产业的调整逐步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扶持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从而实现由“引进来”到自身的技术、管理突破。

二、实现“引进来”技术突破成功案例

(一)中车集团大机车

1、背景

随着竞争的加剧,在动态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社会中, 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却成为我国企业的一大“短板”,自主创新的必要性逐渐成为了各界的共识。通过技术创新获取企业竞争优势必须以相应的组织能力为保障

机车行业具有以下几种特性:①产业典型性。机车行业属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国机车行业经历了较为完整的模仿、“市场换技术”到整车出口和技术输出的产业技术发展;②企业典型性。大机车有着悠久的企业历史和众多成功的引进型技术创新实践;③分析单元典型性。大机车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柴油机先后成功通过引进型技术创新的方式实现相应技术平台的构建和扩展,经历了完整的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过程。

大机车始建于 1899 年,历经百余年的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实践,已成为中国唯一能够同时自主研制并批量生产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大功率中速柴油机以及城轨车辆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本文将其引进型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2、机车行业发展阶段

(1)模仿创新阶段。 模仿创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大机车同主要合作方签订技术引进协议,结束的标志是首台样机制造完成。在该阶段,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柴油机技术平台的建立或扩展均基于典型产品的技术引进实现。引进美国 EMD 公司的 HXN3 内燃机车;引进日本东芝公司的HXD3 电力机车;引进英国 MAN公司的 16RK270 柴油机,实现了路用柴油机技术体系向船用柴油机技术体系的延伸。

(2)改进创新阶段。 改进创新阶段始于不同平台的首台样机完成,结束于产品零部件国产化的基本实现。在该阶段,从非关键零部件到关键零部件,不断消化吸收改进和国产化,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批量化自主生产。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科研院合作,基本实现国产化并改进交流传动技术体系;实现 HXD3 电力机车零部件的国产化,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与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的通力合作,形成后续船用柴油机开发的基础。

(3)自主创新阶段。 自主创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首台异类结构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随后不断丰富以典型产品为基础的衍生产品。以典型产品为基础,细分技术领域,开展自主创新,实现产品的系列化和多样化。开发了出口新西兰的 CKD3B 型内燃机车;进一步研发了 HXD3B、HXD3C、HXD3D 等适合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机车产品;开发了 12RK270、8RK270 等柴油机以及挖泥船、散货船、吸沙船用的柴油机。

(二)格兰仕微波炉

1992年9月 , 格兰仕引进了当时全球最先进的日本东芝微波炉生产线 , 正式开始从 纺织业转向微波炉制造业。格兰仕先后引进了除核心部件磁控管以外的微波炉全套生产技术 , 为今后的学习改进以及自主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 格兰仕通过实行一天两班制的生产制度迅速扩大产能 , 使生产效率提高并创造了生产的规模经济性, 为格兰仕自主品牌微波炉凭借低价格迅速占领国内市场提供了保证。1995年格兰仕微波炉的产销量飙升至25万台 , 并以 25 .1 %的占有率获得国内市场冠军。

继 2001年研制出全球首创的数码光波微波炉后 ,格兰仕又集成已有的球体微波技术光波技术进行进一步开发,相继开发出球体光波、数码光波一键通等改进技术与产品 , 在一定时期获得了在光波领域的垄断地位。2005年, 格兰仕磁控管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年产量高达1 300万支 , 打破了磁控管生产供应由外国企业垄断的局面。至此, 格兰仕已经完全掌控了包括磁控管在内的全套微波炉生产技术, 标志着格兰仕微波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

(三)广州电梯厂

广州电梯厂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陷入困境, 面临产品老化, 新产品试制困难, 需要进行全面技术改造等多重问题。从1979 年3月广州电梯厂与日本日立制作所就电梯技术引进问题达成技术合作意向,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引进新技术,使得企业的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广日电梯的集成创新则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了外部技术来源。为了掌握电梯的核心技术能力, 进而摆脱对日立的技术依赖, 广日电梯从1995年开始积极探索通过集成开发模式, 以通用变频器技术替代电梯专用变频技术。1997年广日电梯成功研制出专有的变频器技术。该技术不但通用性强, 性能稳定, 而且成本较低, 仅为进口品的70 %。此后, 广日电梯基于自有技术研发平台进行后续的产品开发与升级。2004年, 广日电梯成功研制出新一代GreenMax永磁同步无齿轮智能环保电梯, 产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标志着广日电梯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四)奇瑞汽车

1996 年, 奇瑞汽车公司花费2 500万美元从英国福特公司引进一款发动机和一条生产线, 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 , 1999年12月, 首辆奇瑞汽车“ 风云” 成功下线。至此, 奇瑞汽车拥有了第一款整车产品。

奇瑞汽车则秉承“以我为主, 联合开发” 的宗旨打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奇瑞汽车的新“风云”轿车集成了福特技术发动机、德国ZF技术自动变速箱、美国 Breed 安全气囊、德国 IT T公司 A BS EDS ES-BS、德国韦巴斯特天窗、德国西门子VDO仪表盘。2008年9月, 奇瑞耗时7年, 由自己的研发人员完全按正向开发流程研发的A3轿车正式上市, 标志着奇瑞成功实现研发转型, 具备了独特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中集集团

上世纪 90 年代初, 中集集团通过连续并购国内陷入亏损的集装箱生产厂商迅速扩大产能, 并于 1996 年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干货集装箱生产企业。此后, 中集集团通过直接引进先进技术与连续并购的方式, 相继进入冷藏集装箱和特种集装箱等技术含量高的集装箱制造领域;2000 年获得英国 UBHI 公司的“ LWBT” 罐式集装箱生产技术, 进入罐式集装箱制造领 域;2004 年 收 购 英 国 Clive-Smith Cowley 公 司60 %的股权, 获得该公司折叠式集装箱的关键专利技术———DOM INO 技术, 进一步开拓了特种箱业务。

三、总结

(一)成功案例的发展阶段

1、模仿创新阶段

后发企业管理者首先需要识别环境的变化,及时引进先进产业技术。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后发企业原有的资源会对技术引进造成牵绊,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探索式学习策略来克服组织惯性在决策过程、资源转换、新战略执行、新合作伙伴选择等方面的阻碍作用。

2、改进创新阶段

这是绝大多数后发企业陷入技术引进“怪圈”的阶段。后发企业完成引进技术的模仿学习后,其产品直接进入本国市场来获取利润,尤其是对于中国后发企业而言,巨大的市场为其提供了巨额收入。但本地市场的巨额收入诱使多数后发企业放弃了对技术的改进。这也造成这些后发企业忽略了对于整个产业技术与创新,处于技术落后的位置。因此,需要通过利用式学习策略实现对引进技术的改进,以此来促使其能够跟随上产业技术的发展。

3、自主创新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中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及原始资本积累,为后发企业实现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这些积累的技术、合作伙伴等资源,一方面有益于企业的产品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会阻碍企业进行新技术探索。因此,在技术引进后期企业是否能够,在既有技术能力深化的同时拓展新的技术能力进行自主创新成为企业跳出这一“怪圈”的关键时点和关键行为。

(二)破圈思路

1 .技术进步需要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

国内外的经验同时告诉我们, 技术引进如果没有创新, 那就只能是走“落后 —引进 —再落后 —再引进”的老路 ,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永远受制于人。因此, 每一个引进技术的企业,在引进的时候就应该把创新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 只有这样, 我们的技术引进才是成功的引进。

2 .国际化必须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建立自己的品牌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很多产品在技术方面已经与国外没有多大的差距, 但是在品牌建设方面却有“天壤之别”,纵观现在的世界市场,国际知名品牌基本都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却很少。使用同样的技术,生产出同样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售价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 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化的同时必须做好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 吕一博,韩少杰,苏敬勤.sss翻越由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樊篱——基于中车集团大机车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7,No.353(08):174-192.DOI: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7.08.010.

[2] 汪建成,胡志新.sss基于技术引进的集成创新机制——来自我国优秀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v.28;No.275(07):9-14.

[3] 叶亮军.sss中国企业如何突破技术引进的怪圈——以海尔集团为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No.1725-21(09):34-35.DOI:10.16834/j.cnki.issn1009-5292.2008.09.015.

[4] 郑瑞芳. 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换技术”政策效果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7.

标签:

热门话题
精彩推荐
今日推荐
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