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晓蕾的办公室很特别,原是一个小仓库,这里有她和法庭里的其他6名工作人员。每天清晨,“战斗”的号角吹响,电话声、敲击键盘声、翻阅案卷声就在办公室里混杂着滚动播放。7位“女兵”在这里共同奋战,踩着忙碌紧张的节奏,有序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忙而不乱。
当你以为这样的办公环境只能用“紧张严肃”来形容时,门口张贴的对联、窗台放置的绿色盆栽、小黑板上的涂鸦、各式各样的提神花茶,又透露出暖暖的生活气息。
在法院工作的将近20年里,她从书记员开始一路奔跑,成长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在成为浙江省湖州南太湖新区人民法院康山人民法庭负责人的两年多里,她带领审判团队在调解和判决之间寻找平衡,在法理和人情之间把握原则,创下个人纪录:两年来,办结案件近2000件,无超期、无发回重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路走来,她打心底里热爱着法官这个职业。
发自内心的热爱
2006年6月,柯晓蕾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成为一名书记员,正式踏上了她追寻法官梦的道路。
“庭审开始,请合议庭成员入庭。”在审判席前方的书记员席上,柯晓蕾认真做着庭审记录。这是她刚来法院时的模样。
一开始打字速度跟不上,柯晓蕾会择要记录重点,再加班加点把内容补充完整,还会利用业余时间来练习。时至今日,她还保留着当时练习用的电脑键盘,上面许多按键的字母都被磨得看不清了。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书记员只是法院里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柯晓蕾并没有因此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她觉得:“书记员承担审判辅助工作,保障诉讼活动有序进行,是法院里的重要岗位。”
在那段日子里,柯晓蕾总会抽时间重温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等,将常用法条一一记录。“书记员工作较为繁杂、琐碎,需要精通程序法,好记性真不如烂笔头。”在辅助办案过程中,柯晓蕾经常学习法官的庭审技巧、调解方式,边看边记,边记边学,短短几年就形成了一本厚厚的“偷师”笔记。
很快,柯晓蕾就从什么都不懂的新人,成为了一名业务娴熟的书记员。
为了更好地锻炼她,有段时间法官让她代为接听电话。面对当事人的各种法律问题,电话这头的柯晓蕾沉着、耐心,将专业的法条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给当事人,“多亏了平时的积累,让我在回答时有了不少底气。”当她听到电话里传来的感谢,看到法官赞许的目光时,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的努力都“值了”。
“小柯对法官职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柯晓蕾当时跟随的法官这样评价她,带着这份肯定与激励,柯晓蕾在书记员的岗位上不断学习、进步,也为日后成为法官,办理案件打下了良好基础。
奔着解决问题去
“参加员额法官宣誓仪式的那天,面向国旗,我右手高举,跟随领誓人庄严宣誓。”谈起这段场景,柯晓蕾还是会忍不住露出激动的神情,“这是理想与现实重合的一刻,也是梦想开始的起点。”
柯晓蕾对所办的第一个案件记忆犹新。那是一起继承权纠纷案,因就涉案房产发生争执,公公张某将儿媳孙某起诉到了法院。
“法律关系并不复杂,但是牵扯到家庭亲情关系,大家都在赌一口气,如何平衡法律与人情,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对我来说是一种考验。”柯晓蕾觉得,一纸判决虽能解决法律争端,但她更希望能从根源化解矛盾,修复双方破裂的亲情。
在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案子里,她没有选择举起给予自己职业自信的法槌一判了之。
“当时双方矛盾很大,我记得第一次陪孙某去张某家中,张某抵触情绪特别强烈,直接把孙某拦在门外。”柯晓蕾回忆道。
那一天,柯晓蕾为了给双方传话,跑上跑下十来趟,事情却丝毫没有进展。看着手里没派上用场的调解书和庭外和解申请书,她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放弃,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从细节入手,总归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后来,柯晓蕾再次尝试和张某单独沟通,试图让他平稳情绪。在拉家常的时候,她得知张某和孙女的感情很好,但如今因为和儿媳的矛盾,两人很少见面。
突破口来了!柯晓蕾脑子里灵光一现。她希望张某可以顾及孙女夹在中间的难处,于是她与张某的孙女取得了联系,让孩子成为缓解双方紧张关系的情感纽带。
进展也有了。从起初争吵得面红耳赤,到后来矛盾缓解,儿媳表示以后会带孙女多来看望爷爷,张某也同意和儿媳聊一聊。看到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柯晓蕾也松了一口气。
第一个案子的挑战给了柯晓蕾一个好的开始,此后的办案过程中,柯晓蕾经常提醒自己要多注重细节,多倾听群众诉求。
“李大姐,感谢你跟我分享你和儿子旅游的趣事,你这个年纪就应该放松心情,好好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这是柯晓蕾对她审理的一起案件的被告李某说的话。
曾经的李某很难像现在这样对人敞开心怀。因为怀疑邻居在自家墙壁内放入污物,且认为自己的离职也是邻居导致,李某对邻居进行谩骂,往邻居家中倾倒污物,还在半夜骚扰邻居。在邻居准备搬家出售房屋时,她对前来看房的人进行辱骂,导致房屋无法售出。经过家人劝说,社区、街道、派出所多次调解,均无济于事。无奈之下,邻居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
案子到了柯晓蕾手上,同事都认为李某情绪偏激,甚至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工作一定很难做通。
柯晓蕾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果真的是精神病患者,那一定要有诉讼代理人”。她立刻来到李某所在社区,和社区干部沟通后了解到,李某只是有狂躁、被害妄想的倾向,并不是精神病患者。
确认情况后,柯晓蕾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工作,“如果直接宣判,案子虽然可以结案,但矛盾反而更加激化,怎么办?”还是老方法,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得从根源下手。
通过和李某多次交流沟通,柯晓蕾发现她只是比其他人更加敏感和脆弱,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于是柯晓蕾从点滴生活小事聊起,尝试慢慢走进李某的内心,并不断给予对方肯定和鼓励。
后来,李某的想法逐渐发生了转变。两人之间的对话也从一问一答变成了互相分享,对话的内容也从对生活的各种抱怨变成了对一桩桩美好事物的期待。后来李某甚至还会主动与柯晓蕾分享其和儿子之间的趣事。
“柯法官,我就相信你,你说的我就照办。”李某笑着说道。
虽然最后李某败诉了,但是据李某家人反映,李某心态改善了不少,也没有再去骚扰邻居。
这两个案子只是柯晓蕾办案生涯中的浮光掠影,但也是她不怕难,朝着解决问题去的一个缩影。追求真正的案结事了人和,是她的心之所向,也是她逐梦天平的砝码。
暖心的“小柯姐”
柯晓蕾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暖暖的感受。不管当事人年纪是大是小,她都会俯下身子去倾听。她办案子,不仅限于冰冷的法条,言行举止还处处彰显包容关怀,更会准确地向当事人解释相关法律知识,让当事人深刻认识到问题所在。
柯晓蕾和小辉第一次见面是在调解室里。他低着脑袋坐着,一言不发,旁边是陪同而来的奶奶。
因为和同学小艺发生口角,小辉一时冲动将其打伤。对方起诉至法院要求进行赔偿和公开道歉。
看着眼前的少年,身材高大,俨然像一个大人,可神情间依然透露着小孩子的内敛与局促。奶奶告诉柯晓蕾,小辉一直很优秀,还是市级运动员,经常代表学校去市里、省里参加跆拳道比赛,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打架的事情。
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往往和家庭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柯晓蕾决定先对小辉开展心理疏导,找到问题的关键。在交谈中小辉坦陈,平时父母根本不关心他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情况,母亲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联系他了。当他遇到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缺少关爱的他变得特别敏感,同学取笑他,他就打人,打人之后又特别后悔,不知道怎么办。
“这起案件不仅要解决赔偿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柯晓蕾联系了小辉的父母。
当天,小辉父亲也赶到了调解室,表示他已经教育过孩子了,两个孩子打架并非只有一方有过错,另外他也无力承担赔偿。
面对一旁沉默不语的小辉和对孩子漠不关心的父亲,柯晓蕾更加明白了小辉之所以做出偏激举动的原因。
“关心和爱护不能只停留在基本需求上,孩子平时缺少关心关爱,你们都没察觉到,而且平时你们的打骂对孩子影响很大,你们一定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多给孩子鼓励和支持。”柯晓蕾告诉小辉父亲。
“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的,开庭审理可能会对两个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也会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能够调解结案,将会是一种最佳选择。”在背靠背调解中,柯晓蕾将话题逐步扩展到对子女的关心爱护等问题上,双方家长都表示会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重。
最终,当事人终于达成一致调解意见。离开时,小辉主动站起身向对方鞠躬,为自己莽撞的行为道歉,这场纠纷得到了圆满化解。接着,柯晓蕾又对小辉父母发出南太湖新区法院首份《家庭教育令》,依法责令二人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给予孩子亲情和关爱。
柯晓蕾的专业与温情,既是当事人眼中的一剂良方,能够促进纠纷迅速化解,也是同事眼中的一盏明灯,可以驱散她们工作中的迷茫。
“小柯姐待人温和,很少批评我们年轻人,我们都特别喜欢向她请教问题,她从不吝惜分享自己的审判经验。加入团队的这几年,是我业务水平进步最快、收获最大的几年。”法官助理朱赟说。
为了便于团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柯晓蕾将原本的仓库改成了办公室,7名“女兵”工作学习生活在一起。“小柯姐”这三个字,每天不时在柯晓蕾办公室内响起。
“工作上哪怕是很小的细节,小柯姐都会十分注意,并且耐心地指导我们。”书记员蒋珏琪说,有一回她在和当事人进行电话沟通时,提到一些法律上的专业名词,对方不太不理解,她有些不耐烦了。一旁的柯晓蕾听到后,立刻指出产生问题的原因,还跟她交流了沟通的技巧,提醒大家要把关爱、理解、体恤等精神融入司法办案的全过程。
在柯晓蕾的感召和带动下,团队逐渐成为了一支战斗力强、作风硬、效率高的队伍。从驻团队调解员、书记员、法官助理到员额法官,从诉前调解、案件审理到结案归档,每一名成员认真履职,每一项流程清晰明确,司法效率全面提升。
“虽然每天工作很忙很累,但我们这个集体却温暖友爱、和谐融洽。”朱赟说,团队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方便工作交接、事务传达,偶尔也会分享各自的生活日常,就像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而柯晓蕾就是不可或缺的“大家长”。
“拥抱时代的人,才能被时代拥抱”
柯晓蕾团队办公地所在的康山街道,有很多大中型市场。面对复杂性不断提升的大环境,如何让司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2年,柯晓蕾调解了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因工期延误,某地产公司与某建设公司就合同调价事宜产生很大分歧,对于合同是否继续履行发生争议。建设公司占据现场但不继续施工,也不进行现场腾退,导致整个项目停滞近两年时间,地产公司也因此迟迟无法重新招标,损失巨大。
“案涉工程项目涉及标的额大,要想办法避免案件进入鉴定等复杂流程,不让企业陷入僵局。”为了掌握工程进度总体情况,柯晓蕾带着法官助理,冒雪前往停工工程现场进行勘查。
“当时我们看到现场好多塔吊都荒废了,塔吊基础层面已有了积水。”柯晓蕾说,“严重的积水可能会导致塔吊基础沉陷,那么高的塔吊万一发生倾斜或者倒塌,后果不堪设想,一定要尽快开展后续工作。”
柯晓蕾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途径,了解各方诉求,为双方企业讲述对方存在的困难,逐渐得到各方信任,让他们都能各退一步。从受理到审结,经过四个月不停奔波,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确认合同解除,地产公司向建设公司支付工程款,建设公司腾退现场。不仅节约了司法资源,也让烂尾的项目工程重新复工。
“我认为拥抱时代的人,才能被时代拥抱。”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柯晓蕾还办理了全市首例“立转破”案件。
湖州某教育培训机构由于资金链断裂停止营业,40余名学生家长诉至法院。调查时柯晓蕾发现,该公司还牵涉百余件债权纠纷,且已无清偿能力。
“如果通过传统诉讼程序审理,将花费大量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为了减轻当事人诉累,保障双方的权益,柯晓蕾引导债权人孙某在立案阶段申请破产,指导监督管理人开展工作,最终系列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立转破’是司法工作的创新,是法院优化营商环境所做的最新尝试,我觉得自己的探索是有价值的。”柯晓蕾欣慰地说。
2022年10月,“晓蕾法官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南太湖新区法院首个以法官个人命名的工作室。成立后,工作室通过发挥共享法庭、巡回审判点、普法宣传等职能作用,统筹开展诉前诉中调解、引导执行和解以及联络、咨询、宣传等工作,实现了“解纷提速、企业减负”。经工作室对接的案件,近80%得到妥善化解。
案子数量多、难度大,怎样才能保证审判质量不下降?柯晓蕾回想起团队去年一年办了800多个案子,“我们的审判工作能够高效有序进行,还得感谢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是数字化改革给法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刚刚推出时,柯晓蕾对于法律文书“左看右写”等操作并不习惯,但她认为:“新的事物总得去尝试,只有多用,才能帮助完善系统,提高日常的工作效率。”她把自己的使用感受记下来,并提出建议,让平台功能与法官的工作需要更加契合。
针对案多人少的情况,南太湖新区法院创新推动数字化改革与审执业务、人员管理的深度融合,构建全流程、宽领域、立体化的融合式智能监管体系。
“这是我们创造的虚拟形象‘智慧小管’,它可以通过智能监管体系,对案件进行全流程闭环管理。案件一多,有些节点就容易忽视,‘智慧小管’的提醒对法官非常有帮助。”柯晓蕾介绍说,从网上立案开始,对于网上立案申请超过4天未处理的,“智慧小管”将提示立案庭负责人及时响应,并对类案立案差异化进行分析,梳理立案时间长短偏离度。同时“智慧小管”还有敏感代理人、大标的额案件、久压不决案件等“多场景”预警功能,防止法官与律师间不正当来往,能够有效管控廉政风险隐患,整治拖延办案。
今年上半年,柯晓蕾就已经处理案件近500件,审判质效大幅提升。
面对工作中收获的成果,柯晓蕾并没有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我想做得更多,走得更远,和老百姓的需求贴得更紧。”这是她内心的声音,也是她行动的指引。(余建华 本报通讯员 王思超)
(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