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汾渭平原减污降碳协同路在何方?

2023-08-03 16:30:55        来源:   中国环境报

“山西省是国家的重要能源基地,焦化企业多,煤炭消费量大,减污降碳压力大,空气质量改善任务重。这是汾渭平原的整体现状,同时也是下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山西省晋中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贺中伟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介绍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日前联合发布了最新成果——《汾渭平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煤炭总量控制》(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将晋中市、临汾市、太原市、阳泉市、运城市、晋城市等15市及杨凌示范区纳入研究范围,合称为汾渭平原区域。发布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汾渭平原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双碳”目标建言献策。

偏重的产业、能源结构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压力

汾渭平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接近80%,煤炭消耗量约占全国1/10。汾渭平原也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2022年,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微克/立方米)。

煤炭对山西省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山西省80%的产业都依赖煤,如钢铁、焦化、化工、水泥等。如何转型是一直困扰山西省委、省政府的一道难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邓蜀平介绍说,2022年,山西省煤炭产量是13亿吨,今年预计将增长到13.3亿吨,增加3000多万吨。

对煤炭的高度依赖,让山西省尤其是汾渭平原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压力重重。

“从煤炭消耗来看,临汾市、运城市和吕梁市万元GDP能耗比较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以下简称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张静介绍。

为了减煤,汾渭平原各城市积极采取各类措施减少煤炭依赖。山西省积极推动煤层气高效利用和高效发展,太原市大力削减焦化行业过剩产能,吕梁市创新建立煤炭预算的统计体系,晋中市开展“一市一策”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2021年,汾渭平原区域的PM2.5平均浓度比2016年下降了38%,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空气质量仍然不容乐观。”张静评价。

“晋中市的空气质量在汾渭平原乃至在全省排名基本是倒数,主要原因就是高碳高排放。”贺中伟介绍说,今年1月—6月,晋中市空气质量也排在全省倒数。“截至目前,太原市、临汾市、晋中市的空气质量基本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末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压力很大,而压力主要来自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问题。”

山西省一些高排放行业也在努力探索转型升级的道路。“从2018年开始,山西省委、省政府花了大力气整治焦化产业。山西省焦化产能从1.9亿吨降到1.4亿吨,去年的产量是9000万吨。”邓蜀平介绍,如今,山西省正在施行超低排放,今年年底前,4.3米的焦炉要全部关停。

山西省生态环境规划和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谢卧龙介绍,2022年,山西省发布了《关于实施钢铁焦化行业污染深度治理推动钢铁焦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建城区周边的钢铁焦化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他期待,能够有方法“协调碳达峰与眼前环境质量改善的难题”。

不同煤炭资源、产业依赖城市应实施区域差异化煤炭消费管控

《报告》依照对资源(煤炭)和产业(电力、焦化、钢铁等耗煤行业)的依赖程度,以资源依赖30%、产业依赖20%为临界点,将汾渭平原各城市分为4 类,建议实施区域差异化煤炭消费管控。

煤炭资源和产业强依赖型城市以晋城市、吕梁市、临汾市为代表,特征为煤炭生产、高耗煤行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均较高,应注重统筹资源能源开发与保护,提升能源利用水平。

煤炭产业强依赖型城市以三门峡市、洛阳市、太原市、运城市、渭南市、咸阳市和铜川市7市为代表,高耗煤行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相对较高,应注重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控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煤炭资源强依赖型城市是晋中市、阳泉市和长治市3市,煤炭生产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较高,应注重加强就地转化能力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据了解,煤炭资源和产业强依赖型城市吕梁市、临汾市,以及煤炭资源强依赖型城市长治市煤炭消费量较高,均在2500万吨标煤以上。

煤炭资源和产业弱依赖型城市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和杨凌示范区,属于经济对煤炭生产、煤炭消耗产业依赖度低的低碳发展型城市,应注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山西或将承担保供和输送绿电双重职能

“未来5年—10 年,是汾渭平原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阶段,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多重发展带来煤炭消耗与碳排放增长的刚性压力。”张静指出,若按照现有规划目标、规划措施,汾渭平原电力、工业、生活三大领域煤炭消费总量到2025年将达到2.31亿吨标煤, 较2020年增加231万吨标煤,不能实现负增长。

《报告》指出,若进一步加快清洁能源发电发展、降低发电煤耗,减少煤电发电小时数,同时提高工业电气化程度、优化原燃料结构、降低单位产品煤耗,加大散煤治理力度,到2025年,汾渭平原的煤炭消费量约为2.28亿吨标煤,较2020年减少14万吨标煤,可实现汾渭平原煤炭消费总量“十四五”负增长。“十五五”时期煤炭消费总量下降幅度增大,到2030年煤炭消费量 为2.15亿吨标煤。

《报告》还对汾渭平原区域控煤的协同减排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预计在“十四五”期间,通过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升、散煤清洁替代等措施,可以实现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减排。

张静介绍说,“十四五”期间,汾渭平原区域通过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升、散煤清洁替代等措施带来污染物协同减少,预计2025年煤炭消耗减少14万吨标煤,带来CO2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减少,其中CO2相对于2020年减少389万吨,SO2减排1.4万吨,NOx减排0.8万吨,颗粒物减排3.2万吨。

“工业领域煤炭控制的协同减排效益最高。散煤燃烧碳排放量在区域碳排放总量中占比相对较小,但散煤消费每削减1吨,带来的大气污染物减排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协同效益相对较高。”张静指出,2025年,民用散煤相对于2020 的减少量是工业的9%,但二氧化硫减少量是工业的35%。

《报告》建议,应加大推进现役机组节能升级改造、灵活性改造,持续推进工业行业节能改造、智能化改造,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供暖。

在“十五五”阶段,预计区域内煤电装机和煤炭消费量将缓慢下降,2030年前,建议对存量煤电机组大力实施灵活性改造,非化石能源持续加速替代,风光装机年均新增1000万千瓦以上,工业行业持续推进余热发电技术改造,加大废钢利用力度,鼓励水泥原料替代,严控现代煤化工发展速度。

“‘十四五’山西省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要突破8000万千瓦,这在全国也是领先的水平。”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中心副主任郑雅楠指出,未来,山西省整个电力的发展围绕两个关键词,一是融合,二是低碳。

“让新能源与煤电融合发展。初步估算,‘十四五’到‘十六五’时期,山西省煤电要逐步完成过渡期,从原来主要承担基荷电源,慢慢全面过渡到调节型电源,实现煤电减碳降污的目标。”郑雅楠表示。

但他同时强调,这一过程中还要实现新能源与新型调节资源的融合配置。掌控好煤电和新型资源的有序发展节奏,不能抢快,也不能过慢。

郑雅楠指出:“随着山西省能源结构的转变,山西省对外可能会逐步转换为承担保供和输送绿电双重职能,帮助外部地区实现更多的绿电利用。中长期来说,可能会成为京津冀的绿色供电地区。”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打好汾渭平原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推动汾渭平原能源转型。针对汾渭平原各城市不同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现状,推进实施区域差异化煤炭消费管控。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煤炭消费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协同。

标签:

热门话题
精彩推荐
今日推荐
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