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甲骨文对比工作(安阳融媒记者 麻翛然 摄)
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列报道之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数字化赋能守护中华文明根脉
安阳融媒记者 张俊军
甲骨文作为古老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守护甲骨文物就是守护我们中华文明的根脉。
持续推进甲骨文物收藏保护、全信息收录、数字化回归,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以科技为依托,全力守护中华基因,续写甲骨文新时代华章。
实验室里建起甲骨文陈列馆
一片甲骨惊天下。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记录这一历史进程的专家申请、申请获批回复和入选证书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收藏保护。8月16日,记者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甲骨文陈列馆内见到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资料。
今年6月26日,经过4年组织建设,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陈列馆正式揭牌。该馆既有甲骨实物,又有对甲骨文从发现到研究过程的整体介绍,内容丰富,阐释了“真正的中华基因”。
“在这里可以进行甲骨辨伪,还可以通过感知无字甲骨穿越时空,触摸3000多年前的甲骨片,让你梦回殷商。”该实验室甲骨文字库负责人乔雁群介绍,“我们像是把博物馆搬进了实验室,既方便团队开展学术研究,还便于今后高校教师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
该实验室深入推动甲骨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在持续收藏著录、文献、拓片等资料的同时,积极推进民间所藏甲骨的收藏和保护,并先后召开了两届安阳民间甲骨文收藏论坛,推动了相关工作开展。
“陈列馆的建立也将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甲骨文的收藏、保护与研究工作,对甲骨文整理与研究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乔雁群说。
赋予甲骨文物永恒“生命”
“保护甲骨文物永无止境,数字时代,数字化是最好的选择。”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说,“我们发挥实验室科技优势,不断探索甲骨文物保护路径,通过建立数字化全信息数据模型,赋予甲骨文物永恒的‘生命’。”
从扫描录入甲骨文拓本起步,到将甲骨文物的照片进行录入,再到实现三维立体录入,一步一个脚印,该实验室团队扎实推动甲骨文物数字化研究。
2022年,该实验室和腾讯公司合作,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微痕分析”和“甲骨三维建模”的技术突破,提出了“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该模型包括三维模型、微痕增强图、微痕灰度图、数字摹本、数字拓片和科学影像层等,实现了甲骨实物在数字空间的高保真还原和保护。
该实验室三维研究室负责人郭安操作电脑向记者展示,显示器上,在数字空间里高保真还原的甲骨实物可以360°旋转,也能放大或缩小。通过微痕分析,记者不仅能看清甲骨片上的文字刻写风格和笔画叠压关系,还能了解钻凿形态、卜兆裂纹、材质纹理等信息。
“这样可以更好地还原殷商时代的生产生活场景,发掘甲骨文里面蕴含的智慧和艺术价值。”刘永革说,“我们真正实现了甲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
该实验室团队深入开展“数字甲骨文”研究建设,科技赋能,推动甲骨文物保护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让全世界的甲骨文物回归故乡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向大会提交了“让甲骨文以数字化方式回归故乡”的建议,这是安阳文博人的心声,也是安阳542万人民共同的期盼。
目前,甲骨文物共计16万余片散布在国内各地和其他国家,实物完全回归安阳几乎不可能实现,数字化回归是一条可行路径。如何对甲骨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采集录入,怎样实现快速、大规模录入?
实验室团队联合腾讯公司共同推出“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计划,服务甲骨文物回归故乡。联合研发团队以“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为基础,在保证高品质采集信息的前提下,持续缩短录入信息的时间,推动研发采集录入的工程机项目,为实现大规模采集做准备。
6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甲骨文与殷商史》编辑部、安阳师范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大会在实验室召开,与会专家一致同意以“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为基础,尽快形成甲骨文保护与整理新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实验室对甲骨文物进行统一标准的数字化采集技术正日臻完善,将有力支撑甲骨文物数字化回归故乡梦想的实现。
何毓灵在调研实验室开展的“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研究和“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项目后表示:“以三维建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甲骨文物数字化工程,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甲骨及其承载文字的原始面貌,是对甲骨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实现了永续保存与传承的目标,也将为甲骨文研究和诠释带来革命性变革。”